top of page
什麼是EMDR?

任何一個從事創傷治療工作的專業人員內心都會有一個夢想,希望找到一個較為快速的方式來幫助案主,使他們受苦的日子能短一些。目前,由Francine Shapiro博士所創造的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簡稱EMDR)使得這個夢想得以實現。
自從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正式為美國心理學會所認可之後,在坊間就不斷地聽說這種心理治療方法的傳奇故事。例如這個方法曾協助在奧克拉哈馬市政府大樓遭受攻擊的事件中受傷的民眾與救難人員從此事件中走出陰霾,另外也從一些警察人員或消防人員的口中聽說他們從此種治療中獲益。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已從當初只是一個單純的技巧,進而發展成熟成為一個整合性的心理治療學說。而此種治療方法除了明顯的能緩和案主的傷痛情緒之外,更能顧及他們內在的自我成長以及外在的社會資源系統之整合工作。
一、理論源起
Shapiro於1987年開始意識到眼球移動對人們的心理狀態會產生影響。然而,若要說到此說的起源,則要推估到1979年那個時候。當時的她正忙於她在紐約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的博士論文。在進行論文時,她開始對人類的心理現象與生理方面之間的因果關係感到興趣。就在這個時候,她已被診斷出罹患乳癌,這也使她更為珍惜她擁有的歲月,而當初令她對行為主義學者所倡導的生理上的因果反應的認識,在這個時刻別具意義。於是她將關心的焦點放在個人內在心理與外在壓力之間的交互作用。
後來,她獲知Norman Cousins等人正在從事神經與心理免疫學這方面的研究時,於是使她更加確信疾病和壓力是有所關聯的。當她被告知在她體內的癌細胞已經完全除去,只是不確定是否會再出現,一切端看她的運氣,她就開始積極的去參加各種凡是強調能夠促進身心健康的心智、生理和心理方法等工作坊,以增進她的身心健康。於是她進一步去研修了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且以身心健康與壓力的關係作為論文主題。而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簡稱EMDR)的學說也正式地得以建構並發展出來。
二、眼動的意義
基本上,所謂的眼動就是治療師以手指頭在案主面前左右移動,或者是以拍掌方式,讓案主的視覺能依此節奏從一端移向另一端,進而誘發案主的神經傳導系統。至於治療師應與案主保持多大的距離,則要看案主是否感到自在為原則。Shapiro也根據其臨床經驗指出,除了左右平行移動,也有上下移動,或對角線移動。而每種型式都有其特殊的效果,治療師最好能在與案主討論之後決定採用哪一種型式,以及案主可以接受的移動速度進行EMDR。
由於此學說的開端源自Shapiro自身的個人經驗,所以,她在建構此理論學說時,也就極為重視案主的心理狀態與需求,並且指出案主是最能幫助治療者有所學習的對象。因此,治療者要細膩地去看待案主的知覺、思考、感受、行為與信念等的整體狀況。也就是說,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治療者要能以案主為中心,這也是此療法所強調的專業服務態度。
三、調適訊息處理
根據文獻指出,人類在童年時期若能與照顧者建立一個良好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那麼在腦部的皮質層部分就會發展良好,使他們較能發展出自我撫慰與自我整合的能力。而此療法即透過眼動這個步驟使案主得以建立較高層次的認知歷程,並使腦部的皮質層部位能夠發揮功能,於是他們原本的認知內容得以轉換。
Shapiro經由多次臨床實驗之後發現,訊息理論比減敏感假說更足以解釋眼動對案主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在更名之後,就以調適訊息處理(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簡稱AIP)模式作為此療法的核心主張。她同時也強調,此模式所採用的術語都是取自於 G.H. Bower和P.J. Lang分別在1980年代左右所提出來的神經生理學訊息處理之學說。而她使用可調適的(adaptive)這個用語是要指出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妥善的連結,而且這些經驗具有個別性,並且能整合成為正向的情感與認知的基模(schema)。她同時強調,存於人們腦部的負向記憶,無論保存了多久都必須要去處理,否則人們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Shapiro認為當案主的創傷記憶經由此療法而使案主必須去直接面對這些已經儲存在腦中的記憶,因而啟動了案主的神經傳導系統,而傳導的方向則會自然朝向有助於案主更能作自我調適的歷程,此即所謂的調適訊息處理而雙向促動的方法則包括兩眼左右移動、輕敲兩膝、閃燈棒、聽覺雙邊刺激等,並依案主的特殊需要而調整之。
四、治療結果
Wilson, Becker, & Tinker(1995)曾以接受三次EMDR的八十名的受創當事人為對象,進行治療的效果評估,並指出EMDR具有顯著的成效,因而使臨床實務工作者開始正視EMDR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價值。後來Wilson等人又對這些受試者進行十五個月的追蹤,其研究結果指出,有84%的受試者已不再出現PTSD的症狀(Wilson, Becker, & Tinker, 1997)。之後,隨著更多的效果研究結果都指出EMDR具有治療成效,而美國精神醫學會也對EMDR的治療效果給予高度的肯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4)。
由於EMDR協助案主去面對過去的生活經驗,讓他們能去釐清負面的情緒與記憶,並能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過去的事件,而使之得以將其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讓他能自過去的困擾中解放。所以,EMDR可以說是將心理動力論、行為論、認知論、經驗學派、催眠治療、與系統理論所主張的觀念都融入其中。因此,就如Shapiro所說的,無論要將此療法歸於哪一個學派都可以,但是最重要的不是隸屬哪一個學派,而是要能將案主視為是一個全人來看待,這才是重點所在。
五、研究發展
由於有關訊息歷程處理的理論仍然還在發展中,因此,將神經傳導的生理現象與情緒矯正訊息的同化作用連結的EMDR所提出的假說仍待確認。針對EMDR的效果研究,Shapiro建議能就治療歷程要素考量,其中最明顯的幾個向度有:中斷曝露、有主控力、注意身體感覺、認知重新框視、記憶組合、自由聯想、專注、以及眼動與兩極交替等向度。其他受到矚目之處尚包括引導反應、分心、催眠、腦皮層功能、放鬆等議題。
從1989年開始,以罹患創傷症候群(PTSD)之患者為對象進行臨床觀察法和實驗法之效果研究,已達15個之多,且多數都得到正向結果。然而,研究者仍宜注意治療過程是否執行妥當、適當的評量工具、以及再度獲益等問題。
為了能將此療法推廣到全球各地,EMDR總會已設置了國際化的學會組織與網站(即www.emdria.org),並鼓勵各地助人者能做在地化的調整,以使EMDR能增添它的豐富性。本會即在此理念下於2007年正式成立,並已取得在美國的總會的支持,擬逐步培養台灣的EMDR實務工作者。
註:本簡介內容均轉載自鄔佩麗(2008)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一書的第五章。

什麼是EMDR?

任何一個從事創傷治療工作的專業人員內心都會有一個夢想,希望找到一個較為快速的方式來幫助案主,使他們受苦的日子能短一些。目前,由Francine Shapiro博士所創造的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簡稱EMDR)使得這個夢想得以實現。
自從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正式為美國心理學會所認可之後,在坊間就不斷地聽說這種心理治療方法的傳奇故事。例如這個方法曾協助在奧克拉哈馬市政府大樓遭受攻擊的事件中受傷的民眾與救難人員從此事件中走出陰霾,另外也從一些警察人員或消防人員的口中聽說他們從此種治療中獲益。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已從當初只是一個單純的技巧,進而發展成熟成為一個整合性的心理治療學說。而此種治療方法除了明顯的能緩和案主的傷痛情緒之外,更能顧及他們內在的自我成長以及外在的社會資源系統之整合工作。
一、理論源起
Shapiro於1987年開始意識到眼球移動對人們的心理狀態會產生影響。然而,若要說到此說的起源,則要推估到1979年那個時候。當時的她正忙於她在紐約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的博士論文。在進行論文時,她開始對人類的心理現象與生理方面之間的因果關係感到興趣。就在這個時候,她已被診斷出罹患乳癌,這也使她更為珍惜她擁有的歲月,而當初令她對行為主義學者所倡導的生理上的因果反應的認識,在這個時刻別具意義。於是她將關心的焦點放在個人內在心理與外在壓力之間的交互作用。
後來,她獲知Norman Cousins等人正在從事神經與心理免疫學這方面的研究時,於是使她更加確信疾病和壓力是有所關聯的。當她被告知在她體內的癌細胞已經完全除去,只是不確定是否會再出現,一切端看她的運氣,她就開始積極的去參加各種凡是強調能夠促進身心健康的心智、生理和心理方法等工作坊,以增進她的身心健康。於是她進一步去研修了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且以身心健康與壓力的關係作為論文主題。而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簡稱EMDR)的學說也正式地得以建構並發展出來。
二、眼動的意義
基本上,所謂的眼動就是治療師以手指頭在案主面前左右移動,或者是以拍掌方式,讓案主的視覺能依此節奏從一端移向另一端,進而誘發案主的神經傳導系統。至於治療師應與案主保持多大的距離,則要看案主是否感到自在為原則。Shapiro也根據其臨床經驗指出,除了左右平行移動,也有上下移動,或對角線移動。而每種型式都有其特殊的效果,治療師最好能在與案主討論之後決定採用哪一種型式,以及案主可以接受的移動速度進行EMDR。
由於此學說的開端源自Shapiro自身的個人經驗,所以,她在建構此理論學說時,也就極為重視案主的心理狀態與需求,並且指出案主是最能幫助治療者有所學習的對象。因此,治療者要細膩地去看待案主的知覺、思考、感受、行為與信念等的整體狀況。也就是說,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治療者要能以案主為中心,這也是此療法所強調的專業服務態度。
三、調適訊息處理
根據文獻指出,人類在童年時期若能與照顧者建立一個良好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那麼在腦部的皮質層部分就會發展良好,使他們較能發展出自我撫慰與自我整合的能力。而此療法即透過眼動這個步驟使案主得以建立較高層次的認知歷程,並使腦部的皮質層部位能夠發揮功能,於是他們原本的認知內容得以轉換。
Shapiro經由多次臨床實驗之後發現,訊息理論比減敏感假說更足以解釋眼動對案主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在更名之後,就以調適訊息處理(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簡稱AIP)模式作為此療法的核心主張。她同時也強調,此模式所採用的術語都是取自於 G.H. Bower和P.J. Lang分別在1980年代左右所提出來的神經生理學訊息處理之學說。而她使用可調適的(adaptive)這個用語是要指出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妥善的連結,而且這些經驗具有個別性,並且能整合成為正向的情感與認知的基模(schema)。她同時強調,存於人們腦部的負向記憶,無論保存了多久都必須要去處理,否則人們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Shapiro認為當案主的創傷記憶經由此療法而使案主必須去直接面對這些已經儲存在腦中的記憶,因而啟動了案主的神經傳導系統,而傳導的方向則會自然朝向有助於案主更能作自我調適的歷程,此即所謂的調適訊息處理而雙向促動的方法則包括兩眼左右移動、輕敲兩膝、閃燈棒、聽覺雙邊刺激等,並依案主的特殊需要而調整之。
四、治療結果
Wilson, Becker, & Tinker(1995)曾以接受三次EMDR的八十名的受創當事人為對象,進行治療的效果評估,並指出EMDR具有顯著的成效,因而使臨床實務工作者開始正視EMDR在心理治療領域的價值。後來Wilson等人又對這些受試者進行十五個月的追蹤,其研究結果指出,有84%的受試者已不再出現PTSD的症狀(Wilson, Becker, & Tinker, 1997)。之後,隨著更多的效果研究結果都指出EMDR具有治療成效,而美國精神醫學會也對EMDR的治療效果給予高度的肯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4)。
由於EMDR協助案主去面對過去的生活經驗,讓他們能去釐清負面的情緒與記憶,並能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過去的事件,而使之得以將其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讓他能自過去的困擾中解放。所以,EMDR可以說是將心理動力論、行為論、認知論、經驗學派、催眠治療、與系統理論所主張的觀念都融入其中。因此,就如Shapiro所說的,無論要將此療法歸於哪一個學派都可以,但是最重要的不是隸屬哪一個學派,而是要能將案主視為是一個全人來看待,這才是重點所在。
五、研究發展
由於有關訊息歷程處理的理論仍然還在發展中,因此,將神經傳導的生理現象與情緒矯正訊息的同化作用連結的EMDR所提出的假說仍待確認。針對EMDR的效果研究,Shapiro建議能就治療歷程要素考量,其中最明顯的幾個向度有:中斷曝露、有主控力、注意身體感覺、認知重新框視、記憶組合、自由聯想、專注、以及眼動與兩極交替等向度。其他受到矚目之處尚包括引導反應、分心、催眠、腦皮層功能、放鬆等議題。
從1989年開始,以罹患創傷症候群(PTSD)之患者為對象進行臨床觀察法和實驗法之效果研究,已達15個之多,且多數都得到正向結果。然而,研究者仍宜注意治療過程是否執行妥當、適當的評量工具、以及再度獲益等問題。
為了能將此療法推廣到全球各地,EMDR總會已設置了國際化的學會組織與網站(即www.emdria.org),並鼓勵各地助人者能做在地化的調整,以使EMDR能增添它的豐富性。本會即在此理念下於2007年正式成立,並已取得在美國的總會的支持,擬逐步培養台灣的EMDR實務工作者。
註:本簡介內容均轉載自鄔佩麗(2008)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一書的第五章。

什麼是EMDR?: Inner_about

Taipei City, Taiwan

學會統一編號:48963503

©2017 BY 臺灣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學會.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